尊敬的各位家长
您好!
衷心感谢您一直以来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在这热情似火的夏季,我们迎来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为了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有意义的假期,现将放假时间及温馨提示通知如下,请您配合做好孩子的监护、教育工作。
放假时间:2022年6月3日至5日(共3天)
返园时间:2022年6月6日(星期一)
假期温馨提示
感谢家长朋友一直以来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敬请家长配合做好孩子的监护、教育工作,共同度过一个愉快平安、充实且有意义的假期。
请大家务必落实防疫工作要求:非必要不离郑、不出省,更不要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市外来(返)郑人员,抵郑后必须第一时间向所在社区(村)和学校报备,并进行核酸检测,请积极配合各地健康排查、健康码查验等疫情防控措施。不参加聚餐聚会,减少社交活动,减少不必要出行。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请尚未接种、未完成全程接种和符合加强免疫接种条件的家长和学生,按照“应接尽接”原则,在没有接种禁忌的情况下,尽早主动接种新冠疫苗,加强免疫,共筑全民免疫屏障。疫情尚未结束,防疫不能松懈!大家外出需佩戴好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感谢大家的理解和配合!
现在正值手足口等传染病高发季节,请家长注意个人及幼儿的日常防护,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拥挤、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并及时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如出现发热、咳嗽、腹泻、乏力等症状,应佩戴好口罩,及时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进行排查和诊疗,就医,并将就诊结果告知班任老师。
家庭成员外出要佩戴好口罩,保持与他人的距离,不到人群密集处聚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坚持科学佩戴口罩。
请做好居家安全教育,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家中,教育孩子不给陌生人开门;做好防火、防电、防拐骗等安全教育工作。
带孩子外出时,切记安全第一,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时刻关注孩子,不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教育孩子不随便和陌生人说话,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记住家庭地址和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
现季节天气多变,外出时及时关注天气预报,避开降雨高峰;告诉孩子在雷雨天时,尽量不要在户外活动;天气逐渐转热,叮嘱孩子不能到河边、池塘边玩耍,更不能私自下水游泳。
端午节习俗内容丰富,家长可帮助孩子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激发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怀,感受传统节日带来的乐趣;可以陪孩子做一些亲子活动,如包粽子、做龙舟等,跟孩子讲述端午习俗,增进亲子感情。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作息习惯、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粽子要趁热吃,尤其是加了油脂、肉、蛋黄的粽子更不宜冷吃;陪伴孩子参加适当的户外锻炼,增强体质,以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要随时关注天气预报,随着气温的变化为孩子增减衣服。
端午节习俗知多少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快和老师一起了解一下吧!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之季度,从这一天必不可少的祛病防疫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从春秋战国至今,端午节已在民间传承两千多年。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包粽子、划龙船是普遍习俗。
端午节习俗:包粽子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习俗:赛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龙舟,是端午节竞渡用的龙形船。赛龙舟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江浙地区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也是汉族龙图腾文化的代表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龙舟竞渡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 ,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非常盛行 ,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龙舟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扒龙舟分为起龙、游龙、竞赛、收龙等几个环节。扒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是一种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现流行于中国及世界上一些国家与地区。扒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我国传统的悠久历史文化继承性和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2021年8月3日,在东京奥运会皮划艇的比赛场上,作为展示项目,中国龙舟进入奥运赛场,标志着龙舟已经启动了入奥程序。
端午节习俗:挂艾草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端午节习俗:饮雄黄酒
端午喝雄黄酒的意义是为了纪念屈原,防止被虫蛇伤害。古人也认为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所以就形成了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习俗: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可驱避毒虫。
常见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端午节习俗:戴五彩绳
五彩绳是用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丝线搓(编)在一起的细绳。过端午节这天,大人们便在儿童的手腕、服腕和脖子上系上五色线。人们认为系上五色线,可以驱恶免疾,长命百岁。因此,五色线又叫“长命缕”、“续命缕”、“辟兵绘”、“朱索”,民间还有称作“花花绳”的。端午节戴五彩线可是很有讲究的。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
端午节习俗:戴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一般香囊从端午那天开始带 带到端午后的第一场雨 然后取下丢掉。寓意是让大雨冲走晦气和疾病。
端午节其它习俗
端午节还有躲端午、佩长命缕、避五毒、采药、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端午雨、跳钟馗、斗草、打马球、游天坛等等一些其他的习俗。
这些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小朋友们知道了吗?
让我们一起守护孩子的平安健康,携手筑牢安全防线,为孩子的安全、健康保驾护航,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丰富的环境,共同度过一个安全、有意义的假期吧。
最后启元阳光谷幼儿园全体教职工预祝大家端午节安康!
东方启元顺势教育机构 公司:河南启元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其他拥有版权的机构,我们的使用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网站托管:网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