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教育提倡“优化教学”,提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几乎可以从远在先秦时期的学者百家身上找到理论和实践的雏形。这些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后仍然闪耀着光芒,给现代教育带来了许多深刻而重要的启示。接下来启元教育专家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值得传承的古代教育理念。
一、古代教育思想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的“天”是指宇宙最高的抽象本体,同时又是一切价值的源头。从天与人的关系到人与教育的关系,《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阐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几句话把古人教育的最高境界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圣贤之人
传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圣贤之人。这种圣贤之人既能克己复礼,独善其身,又能推己及人,兼济天下。中国的思想家和道德家们大多以“圣人”的后继者自许,道德培养也因此成为古代教育的核心和宗旨。
《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韩愈以“道统”的继承者自命;宋明理学家们向往的是“孔颜乐处”。他们也都着重培养气节和操守,主张发奋立志与自我节制的结合,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抱负自我砥砺。这种教育的理想目标经常和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但前者又有着更高的思想境界
三、教育讲究因材施教
启元教育专家指出,所谓因材施教,是指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孔子最早提倡因材施教,他要求对学生“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察学生的水平来进行教导:“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在他看来,每个人的智力、性格都存在着差异,教育应以学生的不同才能和特长作为依据。《论语》中子张、子路、子夏、子贡、仲弓都曾向孔子“问政”,孔子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个性予以解答,表现出对不同个性的宽容和尊重。孟子也非常强调因材施教,强调教学方式的变化。庄子则主张顺其自然,“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在他看来各扬其长各避其短,才能终得其所。
四、教育注重言传身教
孔子要求教师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体现出身教重于言教,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他相信这种“无言之教”定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教育威力。他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即一个人可以和他讲真话,但自己怕得罪人,不对他讲真话,就对不起人。有些人无法和他讲真话,如果对他讲真话,不但是废话,而且得罪人。
所以,一个真正的智者,应该真说时而说,这样既不失人,也不失言。《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以自我之言语引导人,用自我的行动带动人,用自己的做法感动人,用自己的表现启发人。荀子提出:“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言,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这里提出了作为教师的四个条件:有尊严,能使人敬服;崇高的威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有条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且不违反师说;了解精微的理论且能解说清楚。这体现了古代教育对教师具有很高的要求,也即教师要为人师表,否则不可以为师。
五、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
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知”和“思”的同时还要“习”与“行”。
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行”;荀子说:“知之不若行之”;朱熹主张“力行”“知行相须互发”;王守仁主张“事上磨炼”;王夫之“知行相资以为用”;颜元倡导“习行教学法”。以上思想家们的见解虽然在知与行的先后、难易问题各有己见,但注重“行”在为人与治学方面的重要性方面却是共通的。
以上就是启元教育专家介绍的几种古代教育理念,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帮助或启发。
东方启元顺势教育机构 公司:河南启元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其他拥有版权的机构,我们的使用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网站托管:网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