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所以在“规矩”的建立上,启元教育认为对于0-4岁左右的宝宝,我们更加可以从改变环境和反馈方式的角度出发,让孩子更乐于遵守,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养。具体来说,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所以在“规矩”的建立上,
启元教育认为对于0-4岁左右的宝宝,我们更加可以从改变环境和反馈方式的角度出发,让孩子更乐于遵守,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养。具体来说,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一、父母,是孩子行为的镜子
之前,一个4岁男孩言言教英语的视频火了。白板前的言言,一口流利的英语,让无数网友惊呼:自己还不如一个宝宝。而说到启蒙秘诀,言言的妈妈采用的是言传身教+积极鼓励的方式。
孩子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以自学为主,我们每天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作为他的学习同伴,和孩子一起学习。父母除了工作以外,还在认真努力地学习,孩子看到你的状态一定是备受鼓舞的,他也会努力的融入到这个状态中去。”
此外,言言妈妈还通过录小视频分享的形式,记录孩子的进步,鼓舞孩子的信心。父母的行为,会形成家庭的氛围。身处其中的孩子,会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恰当的强化和消退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孩子的行为可以通过“差异性强化”的方式来塑造。如果孩子在适应规则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适宜的行为时,我们可以忽视它。但只要恰当的行为一出现,我们立刻关注和表扬孩子。
如此,好的行为就得到了强化,不良的行为更容易因为得不到强化而渐渐消退。但这个方法不能够解决全部的行为问题。我们还需要恰当的使用“温和批评”、“失去特权”等方式,来建立规则。比如剥夺孩子看电视、吃零食的某次特权,温和而坚定地制止孩子的行为等。
三、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做,也告诉他什么可以做
昨天早上,小树一起床就闹着要吃巧克力。我担心空腹吃巧克力会难受,便制止了他。同时,我也告诉他:“还没有吃饭就吃巧克力很容易胃疼的,你可以在吃过早饭后再吃巧克力。”我们在阻止孩子行为的时候,制止只是第一步,说明缘由,和告诉孩子可以怎样做也是必要的流程。
这样,可以化解孩子因为被阻止而产生的愤怒不解,避免对抗行为产生。同时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到“可以做什么”上面,更容易使孩子接受。
四、规矩不是越多越好,制定规则需谨慎
幼儿与成人的规则不同,他们一些看似“错误”的行为,其实是在完成自我发展。0-4岁的幼儿,他们说谎话时,其实是因为常常混淆现实与想象的区别,这是孩子逐渐变聪明的表现;
孩子爱发脾气、摔东西,是年幼的孩子还不具备完善的情绪控制力,此时他们的愤怒,更多的是无助,需要的是大人的帮助。我们也无法以“说到必须做到”、“要懂得谦恭礼让”这样的成人规则,来要求幼儿。
五、越少使用规则,越容易发挥规则的效力。
在确立规则上,我们必须有所取舍,建立真正适合孩子年龄发展阶段的重要规则。说到底,给孩子“立规矩”,并不是为了限制孩子,而是要为孩子设定一条安全的保护线,让孩子能够在规则之内,得到更彻底的自由。
在孩子成长路上,我们每一天都离不开“规则教育”。小时候建立起的规则,会潜移默化地成为孩子的习惯,影响孩子未来的选择。单纯的制止和施压,并不能够让孩子“心服口服”,反而更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
启元教育说更多的爱与关注,不尽能够提高孩子的自我期待,还能够激发孩子内心自律的力量。愿每一个孩子,都心有绚烂,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