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要怎么“管”?
来源:
|
作者:pmo310f76
|
发布时间: 2019-01-25
|
3379 次浏览
|
分享到:
家长的管控,有时候极易导致孩子学习动力不足,没有责任感,松懈懒散,家长朋友们快来对照着看看,自己是否“躺枪”了呢?
家长的管控,有时候极易导致孩子学习动力不足,没有责任感,松懈懒散,家长朋友们快来对照着看看,自己是否“躺枪”了呢?
过度干预
过度干预,会削弱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许多家长在孩子上小学甚至上中学之后,仍然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仍然无不参与、无不干预,有时甚至直接替孩子作决定。
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越来越依赖父母,变得不爱动脑,懒得思考,懒得操心,自主管理的能力自然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过度奖励
过度奖励,家长如果总是将奖励作为激发孩子做事的手段,孩子以后做任何事都会渴望得到奖励,就不会重视做事本身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也不会彻底地投入,进而对某种行为或学习逐渐失去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
过度保护
过度保护,会剥夺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机会,家长一心爱子心切、护子心切,殊不知,在这样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保护中,孩子渐渐失去了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负责的机会。
以上三种“管”法比较典型和普遍,容易导致孩子拖沓、懒散、缺乏责任心。那家长到底该怎么“管”孩子呢?
多放手,培养孩子自主意识
家长要逐渐对孩子放手,对孩子少一些控制和干涉,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意见,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去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同时,也应该允许他们失败,给他们尝试错误、并改正错误的机会。急于插手、急于纠正,就会使孩子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产生依赖感,不愿也不敢探究未知的事物。
不放任,树立孩子规则意识
对孩子充分信任和放手,重视孩子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并不意味着孩子就可以我行我素,也不意味着对规则的轻视和抛弃,而是允许孩子拥有有限的自由。
家长要给孩子明确自主的范围,什么是可以适当放宽的,什么是需要限制的,什么是必须严格遵守的。
巧奖励,激发孩子内在动力
家长要多使用内部奖励,少使用外部奖励。孩子通过积极地探究和了解周围世界,由此产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本身就是对孩子奖赏。
此时家长如果能够及时肯定、及时鼓励并给予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这种奖励就是内在奖励。
正归因,引导孩子承担责任
要进行内部的、积极的归因,不要外部的、消极的归因。积极的归因,这样孩子学习动力必然是充足的,偶尔成绩不如意也会在日后积极作出调整。
孩子出现外部、消极归因的苗头,家长一定要高度敏感并及时引导,不能任由孩子推诿责任,否则孩子的责任心会逐渐淡漠,慢慢变得对自己的学习也不想上心、不愿负责了。